一月十四日晚上,一条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消息,在整个股市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川仪股份,一支在工业自动化设备上有着深厚造诣的“老牌劲旅”,日前公布了其控股股东名单,被一家拥有庞大资源的国有企业,也就是世界500强企业排名82名的大型国企,中国国机。这一次的股份转让,表面上是一场博弈,利益交换,行业升级。
这不只是一场单纯的资金运营,更是一盘由国家战略、产业布局、地方诉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博弈。这次并购似乎很自然,但有什么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呢?为什么国机会选中川仪呢?这笔收购对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和制造行业的前景会产生怎样的冲击?
川仪:“旧王牌”与“慢速车”的成长
在对国机公司这一战略企图进行深入剖析前,首先需要对这一被并购对象川仪股份进行详细的考察。川仪集团是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一支“老牌劲旅”,其主要经营的是工业自动化设备和设备设备。
产业现状:川仪集团拥有相当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传统的工控设备方面,拥有相对稳固的用户群体及良好的品牌形象。发展瓶颈: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侵袭下,川仪集团原有的领先地位正在逐步受到威胁。其主要经营领域的成长稍显疲软,其转型和升级的步伐似乎也比较迟缓。从最近的财务报告来看,虽然有收入的增幅,但增幅不大,盈利也比较一般,就像是开着一台缓慢行驶的汽车,很难赶上时代的发展。地方国有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川仪集团的背景是重庆市国资委,这就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地方国有企业:稳定有余,创新不足,资源分散,效率低下。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川仪一个人,也是许多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川仪的“慢速车”现象绝非个案,它反映了中国产业自动化行业所面对的共性问题:传统的领先地位正在逐渐消失,技术创新乏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川仪必须进行“破局”,引进新鲜的物资、新的体制,以求恢复生机。
国机股份“战略算盘”: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国企使命
请看此次并购事件的主人公,国机股份。
国机是“根正苗红”的国有企业,其各项重大战略决定都带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机械国”的膨胀雄心:国机公司前身为原机械部,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机业国”,在设备生产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它这一次购买川仪公司的股权,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投入,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拓展,目的在于通过对公司内部优势的整合,来进一步加强自身在设备行业的领导力。
国机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却是比较弱的。通过对川仪的并购,将填补国机在自动控制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形成一个更加强劲的制造业生态圈。这就好像是一副拼图,把丢失的部分拼凑起来,使整个策略画面变得更为完善。
数字化变革的新发动机: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中,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变至关重要。国机控股川仪,既能加速川仪公司的数字化改造,又能给公司带来全新的技术基因,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国机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既要谋求自己的发展,又要肩负起领导产业发展的责任。此次对川仪的并购,是国机公司为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推动中国制造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而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既是一项生意,也是一项国家的战略。
本土化要求:重庆国有企业“以退为进”
其中,重庆市国有企业集团“以退为进”的做法更是耐人寻味。
激活当地国有资本:把川仪集团这个本土企业“嫁给”到中央企业,一方面可以激活当地的国有资本,减少对地方国企的改造阻碍,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更多的力量用在其它战略领域。引进战略投资人:重庆市国有企业集团非常清楚,单凭川仪集团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实质性的跨越的。而引进一批技术力量强、思想观念强的中央企业,则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与其抱着老摊子不放,还不如勇敢地“放手一搏”,引入战略投资人。借力央企资源:与国机公司开展联合,有利于发挥央企在资源、平台、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和平台,促进重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借船出海”。
此次发行每股24.206元,比一月十四日收盘高出9.48%。如此丰厚的价格,是不是说明国机对川仪的前途有很大的自信?
“成本考量”:对于被兼并企业来说,有较高的价格溢价通常代表了被兼并者对其潜在价值的肯定。但是,国机的并购也将带来更大的费用,从而加大了并购的难度,加大了并购的风险,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继续增加持股的“必然性”:看来国机控股未来12个月将继续增加川仪公司10%以上的股权,似乎已成定局。只有实行了“绝对控股”,川仪公司的“绝对控制”和“公司”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公司的控制权。一体化的“隐忧”:在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一体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冲突和体制障碍等诸多问题。国机公司面对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将双方的优势进行有效地融合,从而防止一+一大于二的困境。如何把国有企业发展“慢节奏”和国有企业“高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是关系到一体化进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行业动荡: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将何去何从?
川仪控股股东的变更,不仅是一个公司的兴衰,更是中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产业重组: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型。产业重组将加快,部分技术落后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公司会被市场所淘汰,拥抱变化和主动转型的公司将会胜出。
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会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及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继续保持行业的主导,从而实现“强者恒强”的格局。国机公司的加入,更是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国内替代加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产业的自主研发已是大势所趋。这次国有企业对本地国有企业的并购,被视为我国推进国内替代的另一重大措施。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谁能把握住科技革命的机会,谁就能赢得市场的主动权。
川仪集团的股权易手,是一盘由国家战略、产业布局、地方诉求和自身发展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国机此次“精算”并购,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资金操作,更是一次以整合资源,弥补短板,实现数字化转型为目的的长远规划,以推进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此次收购,川仪集团或将迎来“脱胎换骨”,是否能够把握住国企大股东的机会,获得新的生机,尚需拭目以待。这桩并购案对中国的工业自动化产业来说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因为这意味着整个产业将会加快洗牌,龙头地位将会逐渐显现,同时也将会加快国内替代进程。
